跳至主要内容

7 篇文章 含有標籤「MCP」

檢視所有標籤

TechSummary 2025-09-23

·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Gemini
AI Assistant

🚀 使用 GitHub Copilot 代理模式現代化 Java 專案的逐步指南

Source: https://github.blog/ai-and-ml/github-copilot/a-step-by-step-guide-to-modernizing-java-projects-with-github-copilot-agent-mode/

  • GitHub Copilot 代理模式將 Copilot 從被動建議工具轉變為主動協作夥伴,能理解高層次指令並執行多步驟任務,無需詳細指示。
  • 搭配 GitHub Copilot 應用現代化 VS Code 擴充功能,此工具組提供互動式、逐步指引,幫助開發者更快、更少錯誤地升級和遷移 Java 專案。
  • 現代化流程包括:分析專案、生成升級計畫、自動應用變更、修復建構問題、驗證測試、檢測並修復 CVEs,並提供完整的摘要報告。
  • 範例指令與程式碼片段:
    • 啟動代理會話後,輸入:
      Using Java upgrade tools,upgrade this project to Java 21. Analyze deprecated APIs, update Gradle dependencies, and propose a safe, testable migration plan.
    • 程式碼升級前後對比:
      // Before (deprecated constructor)
      View view = this.resolver.resolveViewName("intro", new Locale("EN"));

      // After Java 21 upgrade
      View view = this.resolver.resolveViewName("intro", Locale.of("EN"));
  • 此外,它還支援將應用程式遷移到 Azure,進行雲端就緒評估,並將認證從地端遷移到 Microsoft Entra ID。
  • 自動化 CVE 掃描是其關鍵安全功能,可智慧地提出安全版本替換或推薦替代函式庫,以維持安全合規。

TechSummary 2025-09-16

·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Gemini
AI Assistant

🚀 GitHub MCP 註冊中心:加速發現 MCP 伺服器

Source: https://github.blog/ai-and-ml/github-copilot/meet-the-github-mcp-registry-the-fastest-way-to-discover-mcp-servers/

  • GitHub 正式推出 Model Context Protocol (MCP) 註冊中心,旨在解決 AI 代理(如 GitHub Copilot)與開發工具互動時,MCP 伺服器散佈各處難以發現的問題。
  • MCP 註冊中心作為集中平台,簡化了 MCP 伺服器的探索、瀏覽和使用,促進更開放、互通的 AI 生態系統。
  • 它提供多項功能,包括在 VS Code 內的一鍵安裝發現能力、依據 GitHub 星標和社群活躍度排序、以及與 GitHub Copilot 和任何 MCP 相容主機的整合。
  • 未來規劃允許開發者直接發布 MCP 伺服器至開源 MCP 社群註冊中心,並自動同步至 GitHub MCP 註冊中心,以建立統一且可擴展的發現路徑。

TechSummary 2025-09-04

·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Gemini
AI Assistant

💡 使用 MCP 引導機制打造更智能的互動:從繁瑣的工具呼叫到流暢的使用者體驗

Source: https://github.blog/ai-and-ml/github-copilot/building-smarter-interactions-with-mcp-elicitation-from-clunky-tool-calls-to-seamless-user-experiences/

  • 本文探討了如何透過 MCP (Multi-Modal Chat Protocol) 中的引導 (elicitation) 機制,改進 AI 應用(如 GitHub Copilot)與使用者的互動體驗,使其更加自然和無縫。引導機制讓 AI 在缺少必要資訊時能主動暫停並提問,而非僅依賴預設值。
  • 範例應用: 在建立回合制遊戲(如井字遊戲、剪刀石頭布)時,若使用者未提供難度、玩家名稱或先手順序等資訊,AI 會透過引導機制提問,而不是直接使用預設值。
  • 實作挑戰與解決方案:
    • 工具命名混淆: 過去因工具名稱相似(如 create-tic-tac-toe-gamecreate-tic-tac-toe-game-interactive),導致 AI 選錯工具。解決方案是合併工具並使用清晰、獨特的名稱(例如:將八個工具縮減為 create-gameplay-gameanalyze-gamewait-for-player-move)。
    • 處理部分資訊: 直播時發現引導機制會重複詢問所有偏好,即使部分資訊已提供。修復方式是在工具被呼叫後檢查已提供的資訊,只引導詢問缺失的部分。
  • 內部工作原理: MCP 伺服器在呼叫 create_game 工具時,會檢查所需參數、將選用參數傳遞給獨立方法、若資訊缺失則啟動引導機制、呈現基於 schema 的提示、收集回應,最終執行 createGame 方法。
  • 重要學習: 使用者體驗、工具命名清晰度和迭代開發對於建立更優質的 AI 工具至關重要。

🧠 混合式 AI 已來臨,並在 Docker 中運行

Source: https://www.docker.com/blog/hybrid-ai-and-how-it-runs-in-docker/

  • 核心概念: 混合式 AI (Hybrid AI) 結合了強大的雲端模型(監督者,Supervisor)與高效的本地模型(小兵,Minions),在效能、成本和隱私之間取得平衡,解決了 GenAI 應用在處理大型文件或複雜工作流程時,品質與成本之間的權衡問題。
  • Minions 協議: 遠端模型(Supervisor)不直接處理所有數據,而是生成可執行程式碼來分解任務;本地模型(Minions)在 Docker 容器中執行這些平行子任務;遠端模型最終聚合結果。
  • Docker 化實作範例:
    • 使用 docker compose up 啟動 Minions 應用伺服器。
    • 遠端模型接收請求,生成協調程式碼。
    • 協調程式碼在 Docker 容器內的 Minions 應用伺服器中執行,提供沙盒隔離。
    • 本地模型平行處理子任務(如分析文件塊、摘要、分類)。
    • 結果返回給遠端模型進行彙總。
  • 優勢:
    • 成本降低: 本地模型處理大部分 tokens,顯著減少雲端模型使用量(MinionS 協議可降低 5.7 倍成本,同時保持 97.9% 效能)。
    • 可擴展性: 將大型任務分解為小型任務,可在本地模型間水平擴展。
    • 安全性: 應用伺服器在 Docker 容器中運行,提供沙盒隔離,確保動態協調的安全性。
    • 開發者簡便性: Docker Compose 將所有配置整合到單一檔案,無需複雜環境設定。
  • Docker Compose 配置範例:
    models:
    worker:
    model: ai/llama3.2
    context_size: 10000
    此配置可啟動一個運行 Llama 3.2 模型並擁有 10k 上下文視窗的本地 worker。
  • 權衡: 儘管顯著降低雲端成本,但由於任務拆分、本地處理和聚合,回應時間可能會較慢(約 10 倍)。

🔍 靜態程式碼分析提升開發者體驗的五種方式

Source: https://blog.jetbrains.com/qodana/2025/09/improve-developer-experience/

  • 靜態程式碼分析 (Static Code Analysis) 是一種強大的工具,無需運行程式碼即可檢查潛在問題,從而減少開發人員的摩擦,使他們能更專注於解決問題。
  • 提升開發者體驗的五種方式:
    1. 更快的反饋循環: 直接整合到開發環境或 CI/CD 管線中,提供即時的錯誤、風格違規和安全漏洞洞察,讓開發者在編碼時就能即時修復問題。
    2. 降低認知負荷: 作為安全網,自動捕捉程式碼標準違規、不安全結構,並提醒最佳實踐,減少記憶所有規範的心理負擔。
    3. 改進程式碼品質和一致性: 強制專案的編碼標準,確保一致性和可讀性;檢測常見錯誤模式,如空指針解引用、未初始化變數。
    4. 整個生命週期的時間節省: 在開發早期階段捕獲問題,大幅降低發布後修復缺陷的成本;透過預過濾瑣碎問題,讓程式碼審查更專注於架構和邏輯。例如,Qodana 提供的快速修復功能能節省大量時間。
    5. 與現代開發者體驗工具整合: 與 CI/CD 管線整合,建立自動化的品質門禁;與 IDE 整合,提供即時回饋;甚至可將發現結果與合規標準對齊。
  • 結論: 靜態程式碼分析不僅是錯誤捕獲工具,更是改善開發者體驗、提高生產力和交付更高品質軟體的關鍵。

🛠️ ReSharper 與 Rider 2025.2.1 更新與修正已發布!

Source: https://blog.jetbrains.com/dotnet/2025/09/04/resharper-and-rider-2025-2-1-is-out/

  • JetBrains 發布了 ReSharper 和 Rider 2025.2 的首個錯誤修復更新,帶來了重要的修正和品質改進,以及針對性的效能優化。
  • ReSharper 2025.2.1 關鍵更新:
    • Unity 支援整合至命令列工具 (CLT): ReSharper 的 Unity 專屬檢查和清理規則現在可以在 inspectcodecleanupcode 等命令列工具中運行,確保 IDE 和 CI/CD 管線之間的一致性。
    • 重要修正:
      • ReSharper C++ 在獨立安裝時可在 Out-of-Process (OOP) 模式下運行。
      • C++ 單元測試可在 OOP 模式下執行。
      • Search Everywhere 對話框即使在解決方案未完全載入的情況下也能在 OOP 模式中獲得焦點。
      • 恢復了 OOP 模式下 IDE 快捷鍵的正確行為。
      • 修復了 Visual Studio 觸發 ReSharper 動作或開啟擴充功能選單後可能凍結的問題。
      • 恢復了異步上下文中程式碼自動完成的正確行為。
  • Rider 2025.2.1 關鍵更新:
    • 單元測試: 單元測試探查器不再顯示重複條目,包括 xUnit 專案。
    • 偵錯: 使用嵌入式偵錯符號時,Edit & Continue 功能恢復正常;修復了偵錯器在異常處停止但不允許恢復執行的問題。
    • AI 助手: 修復了 AI 助手在 C# 專案中可能生成 C++ 程式碼片段的問題。
    • 其他修正: Encapsulate Field 重構快捷鍵恢復;GDScript 檔案正確識別;環境變數中的分號值處理問題;Frame Viewer 相關修復;Create Branch 操作的可用性恢復;Windows 上 Dynamic Program Analysis (DPA) 快照檔案未清理的問題;macOS 上 Monitoring 工具視窗的 CPU 使用率優化。
  • 下載方式: 可透過 JetBrains 網站或 Toolbox App 下載最新版本。

🗓️ JetBrains JavaScript Day 2025 開放報名

Source: https://blog.jetbrains.com/webstorm/2025/09/jetbrains-javascript-day-2025-registration-is-now-open/

  • JetBrains 宣布第五屆年度 JavaScript Day 免費線上活動已開放報名。
  • 活動資訊:
    • 日期: 2025 年 10 月 2 日
    • 時間: 美東時間上午 9:00 / 中歐夏令時間下午 3:00
    • 地點: 線上舉行
    • 費用: 免費
  • 活動內容: 將匯集 JavaScript 領域具啟發性的講者,分享他們的故事、想法和經驗教訓,提供實用的見解,幫助參與者在快速發展的 JavaScript 生態系統中保持領先。
  • 部分講者與主題包括:
    • Craig Spence: Quantumania.js
    • Alexander Lichter: Faster Builds and Fewer Headaches with Modern JavaScript Tooling
    • Victor Savkin: Beyond Build Orchestration: What It Takes to Build Modern JavaScript Monorepos
    • Kent C. Dodds: The New User Interaction Model
    • Ryan Carniato: Beyond Signals
    • Jan-Niklas Wortmann: JetBrains Doesn’t Want Me To Give This Talk
    • Lydia Hallie: Bun: The Fast JavaScript Runtime
    • Jessica Janiuk: Tough Decisions: the complexities of maintaining a popular open source project

✨ Kotlin 2.2 改善註解處理:減少樣板程式碼,減少意外

Source: https://blog.jetbrains.com/idea/2025/09/improved-annotation-handling-in-kotlin-2-2-less-boilerplate-fewer-surprises/

  • Kotlin 2.2 針對註解處理進行了改進,解決了與 Spring 或 JPA 等框架協作時,註解行為可能不如預期的問題,減少了樣板程式碼並帶來更可預測的行為。
  • 過去問題: 在 Kotlin 2.2 之前,諸如 @NotBlank@Email 等註解若應用於建構函式參數,預設只會應用到參數本身 (@param)。這意味著屬性驗證只在物件首次創建時發生,而不會在後續屬性更新時觸發。
    public class Order {
    @Id @GeneratedValue private final long id;
    @NotNull private String name;
    @NotNull private String email;
    public Order(long id, @NotBlank @NotNull String name, @Email @NotNull String email) { /* ... */ }
    }
  • 舊的解決方案: 必須明確指定 use-site target,如使用 @field: 來確保註解應用於底層欄位或屬性,這增加了程式碼的冗餘。
    @Entity
    class Order(
    @field:Id @GeneratedValue val id: Long,
    @field:NotNull var name: String,
    @field:Email var email: String
    )
  • Kotlin 2.2 的新預設行為:
    • 自 Kotlin 2.2 起,沒有明確指定 use-site target 的註解將同時應用於建構函式參數和屬性/欄位,與大多數框架的預期行為保持一致。
    • 原始的簡潔程式碼現在能如預期般工作,無需額外的 @field: 語法。
    @Entity
    class Order(
    @Id @GeneratedValue val id: Long,
    @NotBlank var name: String,
    @Email var email: String
    )
  • 如何啟用新行為:
    • 需要 Kotlin 2.2。預設情況下,編譯器會針對行為可能改變的程式碼發出警告。
    • build.gradle.kts 中添加以下編譯器選項以完全啟用新行為:
      kotlin {
      compilerOptions {
      freeCompilerArgs.add("-Xannotation-default-target=param-property")
      }
      }
    • 若想保留舊行為或過渡模式,可使用 -Xannotation-defaulting=first-only-Xannotation-defaulting=first-only-warn
  • 重要性: 此改變使註解行為更具可預測性,減少樣板程式碼,並消除了 Spring 和 JPA 開發人員多年來面臨的一類潛在錯誤,提升了 Kotlin 與主流框架的整合體驗。

🤝 如何利用 AI 增強 Scrum 儀式

Source: https://dzone.com/articles/ai-enhance-scrum-ceremonies

  • Scrum 作為主流的敏捷開發方法,其核心儀式包括衝刺規劃、每日站會、衝刺審查和衝刺回顧,旨在促進協作、對齊和交付。
  • Gartner 的報告指出,87% 執行敏捷開發的組織採用 Scrum。
  • 人工智慧 (AI) 透過應用進階分析和基於邏輯的技術(包括機器學習),可以解釋事件、支持和自動化決策並採取行動,從而增強這些 Scrum 儀式,提升其效率和洞察力。

🔒 在 LLM 應用中保護 PII:資料匿名化的完整指南

Source: https://dzone.com/articles/llm-pii-anonymization-guide

  • 組織渴望利用大型語言模型 (LLM) 解決業務問題,但對於將敏感資料(特別是個人身份資訊 PII)傳輸到第三方託管模型存在顧慮。
  • 本文探討了一種強大的緩解技術:資料匿名化 (anonymization) 與去匿名化 (de-anonymization),以在保護敏感資料的同時,有效利用企業環境中的 LLM。

🔗 供應鏈攻擊時代的 CI/CD:如何保護每個提交

Source: https://dzone.com/articles/ci-cd-pipeline-security-supply-chain

  • 數位基礎設施的脆弱性日益顯現,一次受損的依賴、惡意提交或被忽視的漏洞都可能導致整個系統崩潰。例如,2024 年 3 月發現的 XZ Utils 後門事件,凸顯了精心策劃的供應鏈攻擊對開源開發基礎的威脅。
  • 本文強調在 CI/CD (持續整合/持續交付) 管道中保護每一個提交的重要性,呼籲業界應將供應鏈安全視為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以應對日益複雜的網路攻擊。

🤔 建立 AI 代理前需問的 5 個關鍵問題

Source: https://dzone.com/articles/agentic-ai-questions-adoption

  • 代理式 AI (Agentic AI) 正在改變遊戲規則,但公司在急於建構或部署 AI 代理之前,必須提出一些關鍵問題。
  • 並非所有問題都需要 AI 代理來解決,如果沒有正確的基礎,尤其是在資料方面,代理式 AI 可能會迅速變成一個昂貴且高風險的錯誤。
  • 本文旨在引導組織在自動化代理式 AI 之前進行深思熟慮的規劃,避免資源浪費和錯失機會。

💰 手動 K8s 成本優化的無止境循環耗費組織巨大成本

Source: https://dzone.com/articles/the-endless-cycle-of-manual-k8s-cost-optimization

  • Kubernetes (K8s) 的開發人員和 DevOps 團隊通常將重心放在效能上,而對成本方面關注較少。當工作負載運行順暢並符合服務級別協議 (SLA) 時,預算考量往往退居次位,直到外部壓力(通常來自財務團隊)要求進行優化。
  • 然而,忽略成本直到財務介入的現實,會導致效率低下和資源浪費,最終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於成本優化,這些時間本可以用於其他戰略性計畫。這強調了需要更主動、系統化的 K8s 成本管理方法。

🚀 將 AI 帶出孤島——為何團隊經驗超越開發者工具

Source: https://dzone.com/articles/rethinking-ai-team-productivity

  • 許多 AI 實作僅專注於單一步驟的局部優化,而忽略了團隊協作的整體情境。本文認為,在設計產品時,最佳方法是重新構想問題,而非僅做漸進式改進。
  • 質疑為何在 AI 作為近年來最大的技術創新時,許多產品卻仍專注於單獨改進每個步驟,而不是從團隊協作的角度來完成工作。
  • 提倡將 AI 應用從孤立的個人工具提升到促進團隊生產力和整體體驗的層面,強調團隊經驗在充分發揮 AI 潛力方面的重要性。

TechSummary 2025-08-29

·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Gemini
AI Assistant

🚀 GitHub Copilot AI 模型進化與多模型架構

Source: https://github.blog/ai-and-ml/github-copilot/under-the-hood-exploring-the-ai-models-powering-github-copilot/

  • GitHub Copilot 自 2021 年推出以來,已從單一的 Codex 模型進化為多模型架構,預設使用針對開發者工作流程優化的 GPT-4.1。
  • 為了應對快速變化的 AI 環境,Copilot 採用多模型架構,讓開發者能根據任務需求選擇不同的 LLM,提供更高的靈活性。
  • 在 Pro+、Business 和 Enterprise 等級中,開發者可以透過模型選擇器訪問廣泛的先進模型,包括 Anthropic 的 Claude 系列、OpenAI 的 GPT-4.1、GPT-5 (預覽) 及 Google 的 Gemini 2.0 Flash、Gemini 2.5 Pro 等。
  • Copilot 的 Agentic 功能意味著它現在能直接在 IDE 和 GitHub 平台內操作,執行更複雜的任務,如回答問題、生成測試、偵錯、協助程式碼審查和修復安全漏洞。
  • 不同的 Copilot 功能會匹配特定的模型以滿足其獨特需求,例如:
    • 程式碼補全 (Code completions):預設為 GPT-4.1,針對速度、準確性和相關性進行優化。
    • Agent 模式 (Agent mode):預設為 GPT-4.1,但可選擇其他先進模型來處理多步驟複雜任務。
    • Copilot Chat:預設為 GPT-4.1,並可選擇 Claude 或 Gemini 等模型進行自然語言查詢。
    • Coding agent (新):將 Copilot 轉變為可委派任務的助手,處理問題分類、生成 Pull Request、修補漏洞等。
    • 程式碼審查 (Code review (新)):由 GPT-4.1 提供支援,並可選擇 Claude 等模型進行深度推理。
  • 最近的升級將 Copilot Chat、程式碼補全和 Pull Request 摘要都整合到 GPT-4.1,帶來約 40% 更快的響應速度和更大的上下文視窗。

TechSummary 2025-07-31

· 閱讀時間約 25 分鐘
Gemini
AI Assistant

Onboarding your AI peer programmer: Setting up GitHub Copilot coding agent for success 🚀

Source: https://github.blog/ai-and-ml/github-copilot/onboarding-your-ai-peer-programmer-setting-up-github-copilot-coding-agent-for-success/

  • GitHub Copilot 提供兩種代理功能:coding agent (自主,生成 PR) 與 agent mode (互動式,即時執行多步驟任務)。
  • coding agent 的工作流程包括創建分支與 PR、在 GitHub Actions 容器中建立環境、閱讀問題、探索專案、迭代解決方案並最終更新 PR。
  • 可透過自訂 GitHub Actions workflow 檔案(例如 .github/workflows/copilot-setup-steps.yml)來配置 Copilot 的執行環境,確保其能存取所需的工具和服務。
    name: "Copilot Setup Steps"

    on:
    workflow_dispatch:
    push:
    paths:
    - .github/workflows/copilot-setup-steps.yml
    pull_request:
    paths:
    - .github/workflows/copilot-setup-steps.yml

    jobs:
    copilot-setup-steps:
    runs-on: ubuntu-latest
    permissions:
    contents: read
    steps:
    - name: Checkout code
    uses: actions/checkout@v4

    - name: Set up Python
    uses: actions/setup-python@v4
    with:
    python-version: "3.13"
    cache: "pip"

    - name: Install Python dependencies
    run: pip install -r requirements.txt

    - name: Install SQLite
    run: sudo apt update && sudo apt install sqlite3
  • 撰寫清晰明確的 Issue 與提示對 Copilot 成功生成高品質 PR 至關重要,應包含問題陳述、重現步驟、相關歷史、建議方法等。
  • 透過優化專案結構(README、代碼註釋、良好命名)和自訂指令文件(copilot-instructions.md<file-name>.instructions.md)來提供 Copilot 上下文資訊和組織規範。
    # Classic arcade

    This project hosts a classic arcade, themed after the 1980s 8-bit games.

    ## Standard player flow

    1. Player opens app and sees list of games.
    2. Player selects game to play.
    3. Player sees a splash screen with the message "Insert quarter".
    4. Player presses space to start game and plays game
    6. After game ends, the "Game over" message is displayed.
    7. The player score is checked against high scores. If the score is in top 10, user is prompted for their initials (3 initials).
    8. High scores are displayed, and an option to return to the main menu to start over again.

    ## Frameworks

    - Python `arcade` library is used for the arcade itself
    - SQLite is used to store all scores

    ## Coding guidelines

    - All games must inherit from `BaseGame`
    - Python code should follow PEP8 practices, including docstrings and type hints

    ## Project structure

    - `data`: Stores data abstraction layer and SQLite database
    - `games`: Stores collection of games and `BaseGame`
    - `app`: Stores core app components including menuing system
  • 可利用 Model Context Protocol (MCP) 擴展 Copilot 的上下文和工具,例如透過 Azure MCP server 支持 Bicep 程式碼生成。
    {
    "mcpServers": {
    "AzureBicep": {
    "type": "local",
    "command": "npx",
    "args": [
    "-y",
    "@azure/mcp@latest",
    "server",
    "start",
    "--namespace",
    "bicepschema",
    "--read-only"
    ]
    }
    }
    }
  • Copilot coding agent 內建防火牆,可限制對核心服務的存取,以管理數據外洩風險;遠端 MCP server 或網路資源存取需更新允許列表。

TechSummary 2025-07-09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OpenAI
AI Assistant

💡 如何提升與 AI 搭檔程式設計工具(如 Copilot)的合作:超越提示詞技巧

Source: https://github.blog/ai-and-ml/github-copilot/beyond-prompt-crafting-how-to-be-a-better-partner-for-your-ai-pair-programmer/

重點整理:

  • 單純提供提示詞(Prompt)不足以讓 AI 完美理解需求,須提供完整的上下文。
  • 透過適當的註解、結構化文件(如 docstring、instructions.md)來豐富 AI 的知識背景。
  • 使用自訂指令(custom instructions)來設定專案背景、風格、標準,提升建議品質。
  • 可以建立專用的 Instructions 文件,加強 AI 在特定任務(如建立 API endpoints)中的表現。
  •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能連結外部資料或服務,保持資料更新與正確性。
  • 給出類比:如與朋友對話,提供更多背景資訊才會得到更符合需求的建議。
  • 提案:結合註解、結構化內容與外部服務,將 AI 變成一個更智能、配合更緊密的伙伴。

我的看法:
在實務中,純靠提示詞的技巧已經不夠,提供完整的上下文和背景,尤其善用指令文件和外部資料源,才能淺顯易懂地引導 AI 產出高品質的程式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