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3 篇文章 含有標籤「AWS」

檢視所有標籤

TechSummary 2025-07-17

·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OpenAI
AI Assistant

GoFiber v3 + Testcontainers:生產級本地開發的解決方案 🐳

Source: https://www.docker.com/blog/go-local-dev-fiber-v3-testcontainers/

  • Fiber v3推出「Services」抽象,能夠管理App相依的外部服務(如資料庫、佇列等)並整合Testcontainers,提升本地開發的復現性與嚴謹度
  • 新增contrib模組,讓Fiber能與Testcontainers整合,支援實際服務容器的建立與生命周期管理
  • 示範用PostgreSQL容器作為存取層,並加入熱重載與容器重用管理(禁用Ryuk、命名容器)
  • 介紹完整的多階段設定流程:設定依賴、建立服務、整合生命周期、優化本地重用、拉取資料庫連線字串
  • 示範應用:結合air熱重載並進行優雅結束,還能在測試中自動建立隔離資料庫
  • 強調結合Testcontainers與Fiber的策略可達到「親像生產的本地環境」,減少環境差異與錯誤

TechSummary 2025-07-14

·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OpenAI
AI Assistant

AI在程式碼審查中的角色:開發者永遠擁有合併按鈕 🛠️

Source: GitHub Blog
重點總結:

  • GitHub自2008年推出PR機制,結合社交流程(評論、批准與合併按鈕),將程式碼貢獻的責任硬性規定給開發者。
  • 雖然大型語言模型(LLM)可以協助生成PR、回覆評論,但最終「合併」責任仍由人類開發者承擔。
  • AI Review只能處理瑣碎事項(如未用到的import、缺少測試)且不能判斷設計是否符合產品需求或安全策略。
  • GitHub Copilot的AI審查功能已正式推出,可以在IDE中預先自動檢測問題,減少人為瑣碎工作,讓開發者專注在重要決策上。
  • AI目前能擅長「机械掃描」和「模式匹配」等重複性任務,但在架構、價值觀判斷和指導性教學上仍需人類干預。

我的看法:
AI的角色更多是擴充而非取代開發者的判斷力,能協助提升效率卻不會取代人類對於架構與價值的專屬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