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TechSummary 2025-09-10

· 閱讀時間約 20 分鐘
Gemini
AI Assistant

🚀 GitHub Universe 2025 指南:日程表剛剛發布!

Source: https://github.blog/news-insights/company-news/your-guide-to-github-universe-2025-the-schedule-just-launched/

  • GitHub Universe 2025 的日程表已發布,活動將於 10 月 28-29 日在舊金山 Fort Mason Center 舉行。
  • 為期兩天的會議將涵蓋超過 100 場精彩環節、演示和座談會,主題包括 AI 驅動的開發潛力、從「Vibe Coding」到規模化自動化,以及 AI 驅動的安全性。
  • 早鳥票優惠已延長至 9 月 17 日,提供 400 美元的折扣,並可與團體折扣(3+ 張票 25% 折扣,8+ 張票 35% 折扣)疊加使用。
  • 今年新增 10 月 30 日在 GitHub 總部的「學習日體驗」,包含 GitHub 或 Microsoft 認證考試機會(如 GitHub Copilot、GitHub Advanced Security),名額有限需提前註冊。
  • 活動期間提供一對一會議(Career Corner for job advice, GitHub Expert Center for technical help)、開源專區、Makerspace 等多樣化互動機會。
  • 針對學生提供虛擬微指導會議,幫助學生進行履歷反饋、職涯建議和技能發展。

🔒 從幻覺到提示注入:在執行時保護 AI 工作流程安全

Source: https://www.docker.com/blog/secure-ai-agents-runtime-security/

  • AI 工作流程的安全挑戰: LLM 和 AI 代理工具的強大功能伴隨著不可預測和可利用的風險,例如 LLM 生成的 Dockerfile 或腳本可能導致資料刪除、憑證洩漏或未經授權的操作,這些問題往往在執行時才浮現。
  • 傳統安全工具的局限性: 靜態分析、程式碼審查和 CI/CD 管道主要聚焦於建置時檢查,無法有效防範 AI 代理在執行時的惡意行為(如檔案寫入/刪除、外部 API 呼叫、容器啟動/銷毀等)。
  • 執行時安全的重要性: 將執行時安全(即時偵測危險系統呼叫、政策強制執行、行為可觀測性、容器化沙箱隔離)整合至開發流程,能提供更快的反饋、降低事故風險,並增強對 AI 生成程式碼的信心。
  • Docker 提供的解決方案: Docker 提供建置更安全 AI 工作流程的基石,包括:
    • Docker Desktop: 提供隔離的本地執行時環境,用於測試不安全的程式碼。
    • Docker Hardened Images: 安全、最小化且生產就緒的映像。
    • Docker Scout: 掃描容器映像中的漏洞和錯誤配置。
    • Runtime Policy Enforcement (beta): 提供即時檢測和防護,阻止 AI 代理執行未經授權的行為。
  • 安全測試 AI 生成腳本的步驟:
    1. 在強化容器中運行 AI 代理或腳本,應用系統呼叫限制、禁用不必要的權限,確保沒有持久性卷宗更改。
    2. 使用 Docker Scout 掃描容器,檢測已知 CVE、過時依賴、不安全的基礎映像或錯誤配置的套件安裝。
    3. 添加執行時策略(目前為 Beta)以阻止不安全的行為,例如阻止 AI 代理向內部系統或外部資料存儲發送出站請求。
  • 範例:使用 Init Container 安全地測試 AI 生成的腳本
    apiVersion: v1
    kind: Pod
    spec:
    initContainers:
    - name: generate-config
    image: busybox
    command: ['sh', '-c', 'echo "CONFIG_VAR=HELLO" > /config/config.env']
    volumeMounts:
    - name: config-volume
    mountPath: /config
    containers:
    - name: app-container
    image: gcr.io/distroless/static
    env:
    - name: CONFIG_VAR
    valueFrom:
    fileKeyRef:
    path: config.env
    volumeName: config-volume
    key: CONFIG_VAR
    volumes:
    - name: config-volume
    emptyDir: {}
  • 最佳實踐: 使用精簡驗證的基礎映像、避免從未經核實的來源下載、使用 .dockerignore 和秘密管理、以受限權限運行容器、應用執行時 seccomp 配置、記錄代理行為以供分析。

✨ AWS Cloud Development Kit (CDK) 推出重構功能

Source: https://aws.amazon.com/blogs/devops/aws-cloud-development-kit-cdk-l-aunches-refactor/

  • 痛點: 過去在 AWS CDK 中重命名 Construct 或在不同 Stack 間移動資源,會改變 CDK 生成的邏輯 ID,導致 AWS CloudFormation 將其視為新資源,可能刪除舊資源並創建新資源,造成有狀態資源的停機或資料遺失。
  • CDK Refactor 新功能: AWS CDK 推出一項新功能,旨在讓基礎設施即程式碼 (IaC) 的重構變得更容易且更安全,可保留 AWS 資源,避免在重新組織 CDK 應用時產生資源替換的風險。
  • 工作原理: 此功能利用最近推出的 AWS CloudFormation refactor 特性,但 CDK 會自動計算 CloudFormation 所需的映射關係,抽象化底層配置,讓開發者專注於程式碼。
  • 操作步驟(範例:整體式應用拆分為微服務):
    1. 先決條件: 如果在功能推出前已啟動 CDK 專案,需要重新啟動環境以獲取新的 CDK Refactor 相關權限。
    2. 替換無狀態資源: 首先將單一 Lambda 函數重構為多個領域特定的 Lambda 函數(此步驟不使用 Refactor 功能,因為它涉及創建新資源),並部署這些更改。
      function monolithApp() {
      const monolith = new CdkAppStack(app, monolithStackName, {env});
      const usersTable = makeTable(monolith, 'users');
      const productsTable = makeTable(monolith, 'products');
      const ordersTable = makeTable(monolith, 'orders');

      // We have a single Lambda function in our application
      const func = new Function(monolith, `MonolithFunction`, {
      code: Code.fromInline(`Some code that accesses all three tables`),
      runtime: Runtime.NODEJS_22_X,
      handler: 'index.handler',
      });

      usersTable.grantReadWriteData(func);
      productsTable.grantReadWriteData(func);
      ordersTable.grantReadWriteData(func);

      // This function creates a REST API, resources, methods, and links
      // everything together to the functions. Right now, we are passing
      // the same function in three places.
      makeApi(monolith, {
      usersFunction: func,
      productsFunction: func,
      ordersFunction: func,
      });
      }

      monolithApp();
    3. 重構有狀態資源: 然後使用 cdk refactor --unstable=refactor 命令,將有狀態的 DynamoDB 表及其相關 Lambda 函數移動到各自獨立的 Stack 中,CDK 將比較應用程式的當前狀態與重構後的新狀態,提示確認資源移動。
      function fullMicroservicesApp() {
      const monolith = new Stack(app, monolithStackName, {env});

      const usersStack = new Stack(app, 'Users', {env});
      const productsStack = new Stack(app, 'Products', {env});
      const ordersStack = new Stack(app, 'Orders', {env});

      makeApi(monolith, {
      // Now each pair function + table is in its own stack
      usersFunction: makeFunctionAndTable(usersStack, 'users'),
      productsFunction: makeFunctionAndTable(productsStack, 'products'),
      ordersFunction: makeFunctionAndTable(ordersStack, 'orders'),
      });
      }

      fullMicroservicesApp();
  • 優勢: 開發者可以充分利用物件導向的 AWS 資源定義,更改代碼結構和抽象層次,而無需複雜的遷移機制或計畫停機。

🛠️ TeamCity 2025.07.2 已推出

Source: https://blog.jetbrains.com/teamcity/2025/09/teamcity-2025-07-2-bug-fix/

  • 發布: JetBrains 發布了 TeamCity On-Premises 2025.07.2,這是 2025.07 主要版本的第二個錯誤修正版本。
  • 主要修正: 此次更新解決了多個錯誤,包括:
    • 與最新引入的流水線相關的多個問題。
    • 處理拉取請求變更的建置,現已正確運行預設配置分支。
    • 修復了掛起的建置停留在建置佇列中,忽略逾時設置的問題。
    • 解決了無法下載 JDBC 驅動程式的問題。
  • 效能與安全性提升: 除了常規錯誤修正外,所有 TeamCity 錯誤修正更新均包含性能和安全性改進。強烈建議更新 On-Premises 伺服器,以獲得更好的相容性、更穩定快速的建置和強化的安全性。
  • 相容性: TeamCity 2025.07.2 與所有 2025.07.x 版本共享相同的資料格式,可在該系列中進行升級或降級,無需備份和恢復。
  • 升級方式: 可透過 TeamCity 現有版本的自動更新功能、從 JetBrains 網站下載最新版本,或拉取更新後的 TeamCity Docker 映像來升級。

👨‍💻 Kotlin 2.2.20 發布

Source: https://blog.jetbrains.com/kotlin/2025/09/kotlin-2-2-20-released/

  • Web 開發重大變革: Kotlin 2.2.20 帶來了多項針對 Web 開發的重要更新。Kotlin/Wasm 現在進入 Beta 階段,改進了 JavaScript 互操作中的異常處理、npm 依賴管理、內建的瀏覽器調試支持,並為 jswasmJs 目標新增了共享源集。
  • Kotlin Multiplatform (KMP):
    • Swift 導出功能預設啟用。
    • Kotlin 函式庫的跨平台編譯穩定。
    • 引入聲明通用依賴項的新方法。
  • 語言特性: 改進了當傳遞 Lambda 給帶有 suspend 函數類型的重載時,重載解析的精確度。
  • Kotlin/Native:
    • 支援二進位檔中的堆疊金絲雀 (stack canaries)。
    • 發布版二進位檔的大小進一步縮小。
  • Kotlin/JS: Long 值現在編譯為 JavaScript BigInt
  • 安裝方式: Kotlin 插件已捆綁在 IntelliJ IDEA 和 Android Studio 中;更新版本只需在建置腳本中將 Kotlin 版本更改為 2.2.20;命令列編譯器可從 GitHub 發布頁面下載。

🧠 Junie 現已在 CLion 中可用:立即提升您的 C 和 C++ 開發效率

Source: https://blog.jetbrains.com/clion/2025/09/junie-availability/

  • JetBrains AI 代理整合: 自 CLion 2025.2.1 版本起,JetBrains 的 AI 編碼代理 Junie 現已作為 Beta 功能整合到 CLion 中,專為 C 和 C++ 開發者提供深度專案洞察和開發工作流程強化。
  • Junie 的強大功能:
    • 獲得答案(詢問模式): 可回答關於模組、目錄、執行路徑、專案設置和配置等複雜問題,Junie 會利用 IDE 中的工具(如 Search Everywhere、檔案結構、程式碼分析)理解上下文。
    • 生成 README: 協助理解程式碼庫和專案結構,並生成 README 檔案。
    • 生成測試(程式碼模式): 可創建使用 GoogleTest, Catch2, CppUnit 等框架的測試,並執行測試後提供詳細報告。若不滿意,可點擊「Rollback」按鈕撤銷更改。
    • 程式碼審查與錯誤修復: 可要求 Junie 審查程式碼變更,檢查行為、相容性、程式碼品質和風格,並提供改進建議。在程式碼模式下,Junie 可修復錯誤並立即測試解決方案。
    • 提高自主性(勇敢模式): 在程式碼模式下,Junie 執行敏感操作前需獲批准;若信任 Junie,可啟用「勇敢模式」讓其無需批准即可執行所有操作,尤其適用於例行任務。
    • 實施開發指南: 可在專案根目錄的 .junie/guidelines.md 文件中記錄測試腳本、第三方工具使用和開發指南,Junie 將在執行任務時遵循這些指南。
  • 目前限制: Junie 暫時不支援遠端或 WSL 工具鏈,且 Beta 版本主要聚焦於 CMake 專案。

☁️ Kubernetes v1.34:使用 Init Container 定義應用環境變數

Source: https://kubernetes.io/blog/2025/09/10/kubernetes-v1-34-env-files/

  • 新功能概述: Kubernetes v1.34 引入一項新的 (Alpha) 功能,允許開發者透過 initContaineremptyDir 卷宗中定義應用程式的環境變數,解決了傳統 ConfigMaps 和 Secrets 帶來的額外 API 調用和複雜性問題。
  • 工作原理:
    • 開發者在 Pod 規格中,使用 fileKeyRef 欄位指定環境變數的來源文件及其鍵值。
    • 一個 initContainer 負責將環境變數(遵循 .env 語法,例如 KEY=VALUE)寫入 emptyDir 卷宗中的文件。
    • 主容器無需掛載該 emptyDir 卷宗,kubelet 會在主容器啟動時自動讀取該文件並注入環境變數。
  • 優勢:
    • 簡化了環境變數的管理,尤其適用於需要由容器動態生成或配置的場景。
    • 避免了硬編碼敏感數據或為簡單任務掛載多餘卷宗的麻煩。
  • 安全考量: 雖然此功能支援處理敏感數據,但其依賴於掛載到 Pod 中的 emptyDir 卷宗。集群運營者若擁有節點檔案系統的存取權,仍可能透過 Pod 目錄路徑檢索敏感數據,因此需確保集群安全策略能有效保護節點免受未經授權的存取。
  • 範例 Pod 配置:
    apiVersion: v1
    kind: Pod
    spec:
    initContainers:
    - name: generate-config
    image: busybox
    command: ['sh', '-c', 'echo "CONFIG_VAR=HELLO" > /config/config.env']
    volumeMounts:
    - name: config-volume
    mountPath: '/config'
    containers:
    - name: app-container
    image: gcr.io/distroless/static
    env:
    - name: CONFIG_VAR
    valueFrom:
    fileKeyRef:
    path: config.env
    volumeName: config-volume
    key: CONFIG_VAR
    volumes:
    - name: config-volume
    emptyDir: {}

🍎 Apple Vision Framework 入門

Source: https://dzone.com/articles/apples-vision-framework

  • 推出背景: Apple 在 2017 年 WWDC(作為 iOS 11 的一部分)推出了 Vision Framework。
  • 核心功能: 該框架為開發者提供了原生的機器視覺和圖像分析工具,用於分析視覺內容並執行後續處理。
  • 重要性: Vision Framework 的推出標誌著機器視覺和圖像分析領域的一個轉捩點,讓開發者能夠更輕鬆地將圖像識別、臉部檢測、文字識別等功能整合到他們的應用程式中。

💬 使用 AWS 上的情境感知 AI 強化您的聊天機器人

Source: https://dzone.com/articles/supercharging-your-chatbot-with-context-aware-ai-aws

  • 用戶期望: 現代線上用戶期待即時、個性化的支援,而基礎的關鍵字聊天機器人已無法滿足需求。
  • 情境感知 AI 的重要性: 聊天機器人需要具備「情境感知」能力,才能記住過去的互動、預測需求,並提供超越預定義腳本的回應。
  • AWS 上的可擴展、無伺服器架構: 文章介紹了一種基於 AWS 的解決方案,結合多項服務來構建情境感知 AI 聊天機器人:
    • AWS Lambda: 用於事件日誌和即時邏輯處理。
    • Amazon DynamoDB: 作為會話記憶體,儲存用戶的歷史互動。
    • Amazon SageMaker: 進行 AI 驅動的洞察和模型部署。
  • 與人工客服整合: 該架構還涵蓋了如何透過 Amazon SNS (Simple Notification Service) 優雅地將對話轉接給人工客服,以處理機器人無法解決的複雜或關鍵問題。

📊 超越 DORA:建立一個全面的工程指標框架

Source: https://dzone.com/articles/beyond-dora-engineering-metrics

  • 傳統工程指標的局限: 文章指出,傳統的工程指標如速度 (velocity)、故事點 (story points) 或程式碼行數 (lines of code),可能無法全面捕捉工程效率的全貌,甚至可能在脫離實際成果(如客戶價值、上市時間、系統穩定性或成本效益)時,產生誤導性結果。
  • DORA 指標之外的思考: 儘管 DORA (DevOps Research and Assessment) 指標(部署頻率、變更前置時間、服務恢復時間、變更失敗率)提供了很好的起點,但仍需更深入的考量。
  • 全面的工程指標框架: 強調工程指標應作為診斷工具,用於識別模式、瓶頸和團隊內部的改進方向,而不是唯一的策略性衡量標準。其價值完全取決於如何使用它們並與真實的業務成果掛鉤。
  • 評估重點: 應將指標與實際成果結合,關注交付的客戶價值、上市時間的改善、系統穩定性或成本效益等。
  • 目標: 建立一個能更精確評估團隊表現、識別瓶頸,並推動持續改進的整體性框架。

🔑 設計鍵:Redis 中最佳命名策略與排序技巧

Source: https://dzone.com/articles/best-naming-strategies-and-sorting-techniques-redis

  • Redis 鍵的重要性: 在 Redis 中,鍵不僅是指向值的字串,它定義了數據的組織、檢索和查詢方式。精心設計的鍵結構能夠更容易地對相關記錄進行分組、按屬性篩選,並隨數據集的增長擴展查詢。
  • 不良鍵設計的後果: 糟糕的鍵設計會導致低效的查找、高成本的掃描以及應用邏輯中不必要的複雜性。
  • 探索不同設計策略: 本指南將使用飯店數據集作為範例,探討多種 Redis 鍵設計策略:
    • 簡單命名約定: 如何透過清晰一致的命名來組織數據。
    • 集合 (Sets): 如何利用集合來分組和管理相關的、不重複的數據。
    • 有序集合 (Sorted Sets): 如何使用有序集合來實現數據的排序和範圍查詢。
  • RediSearch 的應用: 文章也將提及何時應考慮使用 Redis 模組,例如 RediSearch,來處理更複雜的查詢需求,超越單純的鍵值查找和簡單的集合操作。

🔄 從 HTTP 到 Kafka:一個自訂源連接器

Source: https://dzone.com/articles/from-http-to-kafka-a-custom-source-connector

  • 情境問題: 應用程式中存在定時任務 (cron job) 不斷輪詢 HTTP API 以獲取最新優惠,僅為刷新 Redis 快取。這是一個重複且耗費應用資源的模式。
  • 解決思路: 作者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法來處理這類重複性任務,或至少將其從應用程式本身卸載。聯想到 Change Data Capture (CDC) 流程中 Kafka Connect JDBC 源連接器的應用,作者認為類似的思想可以應用於 HTTP 資料源。
  • 挑戰: 官方 Confluent HTTP 源連接器需要授權,而大多數開源替代方案要麼過於複雜,要麼無法完全匹配特定用例。
  • 解決方案: 文章旨在介紹如何建立一個自訂的 Kafka 源連接器,以實現將 HTTP 資料流有效地傳輸到 Kafka,從而將 API 輪詢任務外部化並提升系統效率,類似於 CDC 的概念。

🗣️ Vibe Coding:對話式軟體開發 — 第四部分:引導 AI 進行迭代

Source: https://dzone.com/articles/vibe-coding-guiding-ai

  • 系列總結: 本文是 Vibe Coding 系列的第四部分,也是最後一部分,聚焦於在對話式軟體開發中,如何透過任務級提示 (task-level prompting) 引導 AI 進行迭代。
  • 系統提示與任務級提示的區別: 先前的文章解釋了系統提示如何透過設定初始期望和邊界來引導 AI 行為;而一旦基礎結構確立,任務級提示則用於向 AI 提供指令,使其逐步構建、改進和完善程式碼。
  • 迭代開發的需求: 在處理任何複雜應用程式時,初版程式碼幾乎從不是最終版本,總會有使用者體驗調整、性能增強或新的功能需求。
  • 有效引導 AI 的方法: 文章將分享多種實用的方法,這些方法被證明能有效引導 AI 進行更精確和高效的迭代,從而應對開發過程中的變化和優化需求。

🚄 在 Apache Doris 中使用 Arrow Flight SQL 提升資料傳輸性能

Source: https://dzone.com/articles/arrow-flight-sql-data-transfer

  • 資料分析痛點: 資料分析師經常面臨「資料匯出速度慢」的問題,尤其當處理大量數據時,使用傳統的 MySQL 協議進行資料傳輸的效率非常低下。
  • 效率瓶頸: 將大量資料透過 MySQL 協議傳輸,被比喻為「用吸管喝一桶水」,形象地說明了其低效性。
  • 解決方案: 本文將探討如何在 Apache Doris 中利用 Arrow Flight SQL 來顯著提升資料傳輸性能。
  • 目標: 透過整合 Arrow Flight SQL,旨在提供更高效、更快的資料處理和分析體驗,從而解決資料分析師在大型資料集匯出時遇到的瓶頸。

🤖 人工智慧導論:神經網路、自然語言處理與詞嵌入

Source: https://dzone.com/articles/intro-to-ai-neural-nlp-embeddings

  • 背景與誤解: 儘管人工智慧 (AI) 隨著 ChatGPT 等工具的興起成為熱門話題,但許多人對其運作原理仍不甚了解。一些誇大的預測甚至聲稱 AI 將取代程式設計師並獨立創建整個產品。
  • 作者觀點: 作者認為這些「末日情景」有些誇張,AI 最好被視為一個強大的工具,若能明智運用,將顯著提升我們的效率和生產力。
  • AI 的實際應用: AI 能夠生成小段程式碼、理解簡單或模糊的問題並提供快速答案,就像一個更進階的 Google。
  • 本系列目標: 本文作為「人工智慧導論」系列的第一部分,將深入淺出地解釋 AI 的基本概念,並探討其背後的核心技術,包括:
    • 神經網路 (Neural Networks): 作為 AI 的基石。
    • 自然語言處理 (NLP): 讓 AI 理解和處理人類語言。
    • 詞嵌入 (Word Embeddings): 詞彙如何被轉換為機器可理解的數值表示。

📝 元組和記錄 (第三部分):潛在的 ECMAScript 提案

Source: https://dzone.com/articles/tuples-records-javascript-part-3

  • 前情提要:
    • 第一部分: 介紹了 JavaScript 的 Tuples (元組) 和 Records (記錄),強調它們作為不可變資料結構在可預測性、性能和安全性方面的重要性。
    • 第二部分: 探討了遷移策略,包括如何轉換現有程式碼庫、減少對第三方函式庫的依賴以及逐步採用 Tuples 和 Records。
  • 未來展望: 本文(第三部分)將超越當前功能,探討 Tuples 和 Records 在 ECMAScript 中的潛在提案和推測性增強。
  • 目標: 儘管 Tuples 和 Records 的當前功能集故意設計得極簡,但 JavaScript 社群正積極討論如何通過未來的提案,使其在實際應用中變得更加實用和強大。

🛡️ 8,000 個:Harden-Runner 對 CI/CD 安全日益增長的影響

Source: https://www.stepsecurity.io/blog/8-000-harden-runners-growing-impact-on-ci-cd-security

  • Harden-Runner 的保護範圍: StepSecurity 的 Harden-Runner 現已為超過 8,000 個儲存庫提供保護。
  • 核心功能: 它透過針對 CI/CD 流水線的 EDR (Endpoint Detection and Response) 風格執行時監控,有效阻止供應鏈攻擊。
  • 安全目標: 旨在保護 GitHub Actions 的安全,確保 CI/CD 環境免受惡意活動的侵害。
  • 影響力增長: 這一數字顯示 Harden-Runner 在提升軟體供應鏈安全方面的影響力持續增長。

🚨 GhostAction 惡意活動:超過 3,000 個機密透過惡意 GitHub 工作流程被竊取

Source: https://www.stepsecurity.io/blog/ghostaction-campaign-over-3-000-secrets-stolen-through-malicious-github-workflows/

  • 大規模供應鏈攻擊: GitGuardian 研究人員揭露了一場名為「GhostAction Campaign」的大規模供應鏈攻擊。
  • 受影響範圍: 此惡意活動影響了 327 名 GitHub 用戶的 817 個儲存庫。
  • 攻擊手法: 攻擊者透過受損的開發者帳戶,利用惡意的 GitHub 工作流程進行攻擊。
  • 竊取目標: 惡意工作流程成功竊取了 3,325 個機密,包括 PyPI、npm 和 DockerHub 令牌等敏感資訊。
  • 重要警示: 這起事件突顯了在 CI/CD 環境中,憑證管理和工作流程安全性面臨的嚴重威脅,以及保護開發者帳戶和其關聯權限的重要性。

⚠️ 超過 20 個熱門 NPM 套件受損 (Chalk, Debug, Strip-ANSI, Color-Convert, Wrap-ANSI...)

Source: https://www.stepsecurity.io/blog/20-popular-npm-packages-compromised-chalk-debug-strip-ansi-color-convert-wrap-ansi/

  • 攻擊性質: 一場大規模的 NPM 供應鏈攻擊,主要目標是加密貨幣用戶。
  • 攻擊手段: 攻擊者透過受損的維護者帳戶,向多個被數十億次下載的關鍵 JavaScript 套件中注入了惡意程式碼。
  • 受影響套件: 包含 debugchalkansi-stylescolor-convertstrip-ansi 以及其他 15+ 個熱門 NPM 套件。
  • 惡意行為: 注入的惡意程式碼旨在竊取加密貨幣錢包並重定向區塊鏈交易。
  • 安全警示: 此事件再次敲響警鐘,凸顯了開源軟體供應鏈的脆弱性,以及對於套件安全性和開發者帳戶保護的迫切需求。

🔒 使用 Harden-Runner 保護 GitHub Actions 中的 Google Gemini

Source: https://www.stepsecurity.io/blog/securing-google-gemini-in-github-actions-with-harden-runner/

  • 主題: 本文探討如何增強在 GitHub Actions 環境中應用 Google Gemini 模型的安全性。
  • 解決方案: 透過整合 StepSecurity 的 Harden-Runner 工具,可以為 CI/CD 流水線提供更強化的安全保護。
  • 核心機制: Harden-Runner 結合了可觀察性 (observability)執行時監控 (runtime monitoring) 兩大功能。
  • 保護目標: 確保 AI 模型(如 Google Gemini)在自動化工作流程中的部署和執行過程是安全的,有效防範潛在的供應鏈攻擊和惡意行為。